早從上年開始,國務院已經開始對房地產“松閘”。開春,國家計委和財政部取消建筑行業的48項“不合理收費”。4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以“特急件”的方式將《個人住房擔保貸款管理試行辦法》發往各商業銀行,宣布即日起執行:貸款期限最長可達20年,貸款額度最高可達房價的70%。7月份,又將原來的6%契稅、3%典契稅和6%贈與契稅,合并為3%~5%的契稅。這些措施已經逐漸在喚暖市場。到1998年7月,國務院做出重大決定,黨政機關一律停止實行了四十多年的實物分配福利房的做法,推行住房分配貨幣化。福利分房政策的取締,讓住房市場化的空間大大拓寬。幾乎就在同時,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明確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住房供應體系”。中國人民銀行則頒布了《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規定了住房貸款有等額本息和等額本金兩種還款方法,允許商業銀行開展住房按揭貸款的服務。為了表示鼓勵,央行還特意安排了規模為1 000億元的住房貸款指導性計劃。這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臺,特別是允許按揭貸款和取消福利分房兩大措施,直接刺激了房地產業的復蘇,中國開始了長達十余年的地產熱,無數財富故事在這個領域中演繹。由于房地產業有廣泛的關聯度,特別對鋼鐵、水泥等資源性行業有很大的帶動性,因而也確實起到了復蘇經濟的作用。復旦大學教授張軍日后評論說,“這個政策是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改善市場需求的轉折點,其效應持續10年。消費信貸刺激了家庭的住房需求,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則釋放著持續的投資品需求。大量的企業也就是在這之后開始進入投資擴張時期的。由于投資旺盛,整個經濟對于上游基礎部門的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保持了持續的增長,這為大量地處上游的國有企業提供了有利的市場環境。”
在1998年,政策的大拐彎對房地產消費的啟動效應竟是那么明顯。
上一年,“萬通六兄弟”之一的潘石屹(博客)搞“單飛”,他買下位于北京東三環口的紅星二鍋頭廠老廠址,想要開發一個名叫現代城的商住樓盤。他很有創意地想出了一個SOHO的新地產概念,意思是“小型辦公,居家辦公”,樓盤設計得也很時尚,是當時京城少有的簡約風格。為了貸款,他想盡辦法找到一家大型國有銀行的當地支行行長,酒酣耳熱間,行長對他說:“我們有政策,規定不能與私人企業家見面。我們支行在1954年時給私人農戶借錢去買驢,結果你知道怎樣嗎?他們沒有還錢。”潘石屹(博客)聽到這里也明白行長的態度了,一時頭大如斗。樓市清淡,SOHO現代城推出后一直銷售委靡,潘石屹特意請來曾經創辦過香港最大房地產代理公司利達行,并已轉戰北京樓市多年的鄧智仁出任項目的總策劃。鄧智仁使盡了百般手段,SOHO現代城的廣告和新聞日日見報,但是消費者的心就是熱不起來。到1998年11月,鄧智仁終于失去了耐心,跟潘石屹大吵一場后,心灰意冷地棄“城”而去。這個月,正是北京房地產銷售的淡季,潘石屹在公司內部除了天天喊口號,也實在想不出什么新招來。就在這時,“風水”突然變了。從11月20日開始,現代城的銷售嗖嗖地上去了,最高的一天,賣了17套,成交額一下子就是3 000萬元。這離鄧智仁棄現代城而去還不到20天。潘石屹們的好日子就這樣憑空而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