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的一天,記者漫步在位于沈陽渾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東軟軟件園里。遠處的草坪上一幫年輕人正在踢足球;近處,年輕的男女們圍成一圈,很熟練地踢著毽子,笑聲不時傳來。要不是剛剛在這里采訪完東軟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劉積仁博士,真讓人有置身于大學校園的錯覺。
記者從劉積仁處了解到,目前,東軟集團8000名員工的平均年齡為26歲,中高層管理人員的平均年齡33歲,員工也習慣稱他們的總裁劉積仁為“劉老師”。
“劉老師”的經歷非常傳奇。從1991年創業時的3個人,到1996年上市時的200人,到今天將近8000人的規模,他成功帶領東軟成為中國最大的軟件與解決方案提供商。如今,東軟集團連續幾年穩坐中國軟件外包服務第一把交椅,又是我國最大的國產數字醫療設備供應商之一,在IT教育與培訓業務方面走在國內企業的前列。
劉積仁趟出的這條商業道路差點兒由于放不下學者的“面子”而錯過。剛剛參加完兩會的劉積仁與記者談起了他的創業經歷。
從學者到商人
年少時的劉積仁是個“全能型選手”。他能吹笛子、拉二胡、小提琴、京胡、彈吉他,“帶響的我都能來幾下”;他能畫畫,“房間里畫滿了英雄人物的頭像”;他喜歡木刻,自己刻了100多個毛澤東頭像;他把鐵板打磨成匕首,自己鑄模用鐵水做鐵手槍、步槍……
如果真能讓劉積仁選擇的話,他當年可能會選擇音樂系或者美術系。但是,那個時代,個人對命運沒有更多的主動權。
劉積仁在當地的鋼鐵公司待了4年。他做過煤氣救護工,當過電影放映員,也在工會搞過美術攝影。在這期間,劉積仁常常抽空在家自學高等數學和英語。“四人幫”倒臺那年,劉積仁考上了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1986年,劉積仁成了國家第一個培養的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博士。
讀博士期間,劉積仁的導師李華天送他去美國國家標準局計算機研究院做博士論文。“那是一個開眼界的過程”。
畢業后,劉積仁留在東北大學任教,33歲的他當上了中國最年輕的教授。
劉積仁的最初心愿,是創辦一間能與國際接軌實現“產研結合”的實驗室。但他并沒有想到為研發經費所迫,自己會在“教授”和“商人”這兩個身份之間掙扎。
“一方面要保有學者的自尊,另一方面又真是沒有錢,希望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劉積仁坦言,“心里頭的滋味真不好受。”
1991年,日本阿爾派株式會社到中國考察,希望找到一個研究團體承接汽車內部的軟件系統。劉積仁認準這是個機會,便特意去了趟日本進行“路演”。當看到阿爾派有意向時,劉積仁咬著牙開了一個天價:30萬美元!沒想到對方一口答應,倒讓劉積仁有些措手不及。
同年,劉積仁與阿爾派組建了東大阿爾派軟件研究所;1992年又以在中國開發的電力、電信業務項目和軟件產品為主營業務成立了另外一家公司,1993年將兩家公司合并建立了一個股份制的企業。東軟公司的運轉機制走上了正軌。1996年,東軟上市,此時的劉積仁已經離科研越來越遠了,正如同他書架上的書,專業書籍在慢慢靠后,不斷增加的是公司財務、公司治理、人力資源、市場營銷……
劉積仁把東軟這些年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1991年公司成立后求生存、打開局面的階段,企業主要側重培養市場開拓和建立品牌的能力;以1996年上市為標志,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和運營體系的階段,主要側重培養組織構造和戰略執行方面的能力;自2000年起,整個經營大環境發生變化,公司調整戰略,進入加大國際化進程的階段。
學者劉積仁走上了商業人生的道路,而且一發不可收。
一生中的兩個人
在求學和創業的初期,有兩個人是劉積仁最要感謝的,一個是導師李華天,一個是剛去世的兩院院士王選教授。
李華天是中國最早幾位從事計算機與網絡研究的科學家之一。1946年,他考取了美國哈佛工程研究院的碩士研究生。1950年新中國成立之后,他放棄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返回祖國。1952年,他來到東北大學工作,后任東北大學副校長。
從讀碩士研究生開始到博士畢業,劉積仁承認,李老師對自己人生觀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他的身上我學到了謙虛,而且把個人的榮辱和名譽看得很淡。”劉積仁說,李老師教會了我,作為一個技術人,要有一種寬容的胸懷,同時,在一個團隊里,如何把個人的利益和別人的成功綁在一起。
多年之后,劉積仁寫過一篇懷念李華天老師的文章,標題為《恩師如父》。文章第一段寫道:“對我影響最大、改變我一生軌跡的人,當屬我的恩師李華天教授,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我的今天。”
“王選老師可以說是我創業初期的精神支柱。”劉積仁說,因為,當時,劉積仁希望做一流的教授,希望有一流的實驗室、足夠的科研經費,能夠自由去參加各種國際性的學術會議。這個理想促使劉積仁走上了產、學、研的創業模式。
“而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教授下海經商要經受太多的輿論壓力。”劉積仁說,但當他得知王選也是以教授的身份創辦高科技公司北大方正時,他就將當時的輿論壓力都置之度外了。“當時,雖然我未曾與王選老師謀面,但他給了我莫大的精神支持和安慰。”
1996年,公司上市后,王選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東大阿爾派崛起的隨想》的文章,高度贊揚了東大阿爾派發展的過程,揭示出一個年輕企業家的性格、文化背景和個人品德對一個企業帶來的影響。“這是對一個年輕人的高度贊賞,也可見王選教授的寬廣胸懷。對他,我心懷感激之情。”劉積仁說,一直到兩年后,因為共同出席一個會議,他才有機會當面向王選致謝。
“從這兩位老師身上,我感受到他們對年輕人的包容、呵護和扶持。”劉積仁說,他也要努力搭建一個舞臺,讓年輕人實現自己的追求,能夠發揮出自己的能力和才華。所以,東軟在各地建立軟件園,給年輕人更多的發展空間。
成功來自每個細節的進步
談到今天的成就,劉積仁說,這離不開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在這個大的社會環境下,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成就,“年輕人可以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大有可為”。
但是,劉積仁認為,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應有一種商業嗅覺,即對商業機會非常敏感,而最重要的是能夠非常細節地制定一個實施的計劃。
劉積仁就從剛剛結束的“兩會”上嗅到了東軟的商機。他說,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對任何一個企業都會帶來很多的機會。比如,醫療要向社區和農村擴展,作為一個信息基礎設施提供商,東軟可以構造信息平臺來支持發展。未來社區的醫院會更多地跟大眾醫院連接,個人在家里就能享受到這些醫療的服務,東軟集團可以提供醫療、遠程醫療診斷的軟件、專家會診軟件。東軟也在做教育解決方案。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可以讓學生通過互聯網學到更多的課程,以彌補教育資源的不足。
而對于年輕人,劉積仁說,每個人都要有一個理想,并且要明白,這個理想是通過許多小的成功來完成的,是通過許多細節的進步來達到的。所以,當記者要求劉積仁給年輕讀者寫寄語時,他寫道:成功來自每個細節的進步。